首页 >> 房产要闻 >> 往期资讯
智力经济时代从变革中走来
变革一:人类劳动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一路走来,铺垫出了一条群星闪耀的光辉之路。当中最璀璨的三段,是人类曾经历过的三次伟大变革。当前,人类再次踏入向智力经济时代挺进的分水岭。第四次变革,人类是否能从容面对,成功破局呢?
观史而知今,察今而识势。"智力经济时代从变革中走来"系列文章,将通过四五篇文章,逐渐揭开人类文明的变革历程,从中找寻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产业演进脉络和建设"家园"的城市发展脉络,以期对智力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与趋势进行准确的阐释。
高晓松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人类是由最劣等的猴子(或猩猩)进化而来的。因为每当自然环境恶化,森林面积缩小的时候,总是最劣等的猴子先被被赶出森林。第一篇文章,就讲讲这群倒霉猴子的倒霉孩子们,都合伙干了些啥,在人类年幼的时候……
一、人类最初的艰难源自"未和自然资源建立固定和稳定的联系"
"嗖……"一块不知从哪飞出来的石头不偏不倚地打在鹿群外围一只鹿的后腿上,受惊的鹿群四散逃跑,被砸伤腿的鹿慌乱地跟在后面。这时,突然从四周茂密的草丛中冒出一大群史前人,截断了鹿的逃跑路线,鹿被更多的棍棒和石头击中,挣扎了几下便倒下了,喉咙里发出哀鸣的声音,像是在说:"跑得再快,也背不住人多啊……"。看来,鹿到死还没领悟到底"鹿死谁手?"。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原理非常相似,主要按照平行的两条线推进。一条线,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理,弱小的和无法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群体逐渐被淘汰;另一条线,则更多表现为弱势群体或个体突破自身局限,转化成优势群体或个体的过程。人类逐渐向食物链的高层级挺进,靠的不是人多。相反,人类最初无论在个体生理特征,以及群体数量上,都是很脆弱和弱势的。人类最初能在众多的动物中脱颖而出,更多依靠智力,人类可以想办法不断突破自身生理和外部环境的局限性。这,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然而,人类最初的智力或者智力积累,还不能帮助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或者使人类足够强大。领头的人用石刀熟练地切开鹿皮,准备把鹿肉分给大家。连续捕猎多日,在人类终于可以享用大餐的时候,围过来一群狼,强敌环伺,气势汹汹。男人为了保护老弱妇幼的安全,只能放弃食物,远远看着狼群吞食自己的战利品,整个部落的人只好继续挨饿和寻找新的食物,不知道下一顿食物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到……
这就是史前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为了填饱肚子和躲避危险,追寻猎物的脚步而四处奔波,伴随季节的变迁而不断迁徙,过着饥一顿饱一顿、担惊受怕的日子。只有最健壮的人和最合作的部族才能生存下来,一旦找不到食物,整个部族都可能会灭绝。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吗?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可是今天的人不一定见到明天的太阳。没有一个人对明天抱有信心。未来是恐怖的,命运是不确定的。人类最初的发展就是与这种不确定的命运进行抗争,这主要是因为人还没有足够掌握自然的规律,没有发现足够多可资利用的资源,更没有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方法。总之,人的劳动还没有与自然资源建立固定和稳定的联系。
人类后来不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源自人类不屈服"不确定的命运"的态度,和总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突破口的智慧。要把握命运,就要寻求变革。通过变革来消除不确定性。这种变革,要么是改变自然,要么是改变自我。人类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尝试着与自然资源建立固定和稳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以农牧业的发展为产业基础,以定居家园的建立为空间载体。
二、产业的形成是人类由"原荒"走向"文明"的标志
温饱和安全是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最基础的两种需求。这两点人类和其他动物是一样的。就食性来讲,人类更具优势。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杂食性生物,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人类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调整食谱,以逃避饥饿。经过不断尝试各种可以充饥的东西,最后人类发现大部分植物种子是很好的食物,比较容易采集,对人体没有伤害,多余的种子还比肉类更容易储存,采集种子还不像追捕动物那么奔波危险。如果能天天吃到这样的食物,那该多好啊!然而天然的植物种子分散在茫茫的原野上,成熟期短暂,采集效率低,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采集足够一年吃的野生植物种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后来,人类尝试并发现在春天撒下种子,到秋天能收获更多种子。为了获得足够的植物种子作为食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集中种植,集中收获。但是播种与收割,不是只靠手就能轻易完成的事情。人们发现用树棍掘土,比用手快,省力气,而且手不易受伤,所以树棍成为最初的耕种工具。后来,人们发现石刀捆到树棍上,比单纯的树棍更好使,而且收割种子的时候发现把石刀接到木柄上效果也更好。渐渐地,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并且利用不断改良的种植工具,逐渐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
同时,人类开始把没吃待宰的野生羊、狗、牛、马等圈起来驯养。狗帮助人们捕捉到更多的野生动物,驯养的羊、牛等让人们能吃到更多的肉食。动物的驯养产生了畜牧业,一方面帮助人类获得更加稳定的肉食供应,同时获得奶、脂肪、毛皮、兽骨等副产品,作为食物、燃料、工具和饰品的原材料,并提供御寒、居住和战争的器具。另一方面,畜力的使用,也为更高强度农作物的种植,以及更高效率的狩猎,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种植业和畜牧业与人类之前的采集活动和狩猎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开始主动把最优质的物产保留下来,新鲜的植物种子也好,健壮的牲畜、禽鸟也好,不仅仅是用于一次性食物,而是将其培育、驯养、繁殖,周而复始地获得持续不断的物产。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循环经济",是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模式。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是人类进化的产业劳动和原始的生存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农牧业的形成使人类由"原荒"逐渐走向"文明"。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农业文明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及亚洲西部,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亚洲西部,两河流域)、古印度(亚洲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亚洲东部,黄河/长江流域)。它们有两个最大的共性:第一,每个文明都有自己"母亲河"的抚育;第二,农业文明时代的主要文明基本处在北纬15-35度之间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什么在这些区域会诞生强大的农业文明呢?因为这些区域地貌物产多样,但空间分布不均匀,一年四季更替,导致资源供给的时间分布不均匀,迫使这里人类生存技能提升和自身进化的加快,更迫切建立与自然资源之间固定和稳定的关系,更快地定居,建立并发展出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而那些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沙漠和冰原地区,以及一年到头衣食无忧的热带雨林地区的人类文明在农业时代即被逐渐甩在后面。甚至在现代文明时代,部分地区仍显荒蛮,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人类始终未摆脱对原始生存活动的依赖,缺乏发展产业劳动的核心驱动力。
三、定居--人类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
农牧业的产生对人类文明史的影响是里程碑式的。这是人类降低生存不确定性的重要一步,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食物来源不确定的问题,使人类看到了摆脱饥饿威胁的希望。人类不需要必须追随猎物的脚步而迁徙了,开始在适合种植作物、靠近水域、安全舒适的地域内建立固定的住所,逐渐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个的部落。从此,人类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生存载体,也构建了人类最基础的文明单元。
人类在自己构建的生存环境中,生理和心理得以快速进化,社会属性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家园"和"家"的概念。家,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单元逐渐确立。扩大和建设自己的家园,不远离、回归自己的家园,成为人类定居下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的原始思想动力。人类相对永久地定居在自己的"家园"里,不断提高生产率,生产储存更多的物质产品,随着食物供应越来越稳定,人类的生存基础和社会关系也趋于稳定。人类解决了食物和安全的问题,夯实了生存的基础,便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与生存无关的活动中去,譬如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科学等。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人类总是在历次变革中找到出路,谋求发展。在人类发展的第一次变革中,农牧业的形成、定居的开始和"家园"的建立,是人类第一次成功适应和改变环境,把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函数,大大降低了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人类历史从此开启了文明进程,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协信集团产业事业部 产业研究副总监 张晓康博士/社科文献出版社 总编助理 陈凤玲博士)